0%

OTA两级运放的部分性质


本篇的目的部分在于测试图片、字体、mathjax 等的配置情况。所以内容上可能没有什么条理,只是临时起意选取的,因为刚考完模集,所以随便选了其中一部分内容来用罢了


两级运放一般的结构是差分放大器与共源级的级联,前者提供一定的增益并消除共模噪声,后者在进一步提供一定增益的同时提供足够的输出电压摆幅;在集成技术中芯片内部的运放往往不需要驱动外部元件,所以可以不设输出级

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单端输出两级运放,它由两部分组成:

  1. OTA 形式的差分放大器,即 M1-M5 ,其中 M1 和 M2 是输入管对,M3 和 M4 是电流镜负载,M5 是尾电流源
  2. 以电流源 M7 为负载的共源级 M6

是负载电容(也包含了自带的 ), 是补偿电容(也包含了自带的

2STAGE_OPAMP

它的性质在部分教科书中被当作经典范式来使用,如 P.E.Allen 的 CMOS Analog Circuit Design 中的运放有关章节

  1. 共模输入范围:ICMR 与五管 OTA 保持一致,即向下要保证 M5 工作在饱和区以及 M1 勉强开通,向上要保证 M1 恰好在三极管区的边缘

  2. 低频电压增益:MOS 的输入电阻为无穷大,所以电压增益就是两级的电压增益之积

  3. 右半平面零点:右半平面零点产生的原因是跨接电阻将 MOS 短接,只有 满足这一条件,共源级给出的右半平面零点为

  4. 主极点与带宽:由于 Miller 效应, 被折算回 X 点时成为原来的 倍,而 X 到地的电阻 也是大电阻,故而 X 贡献出主极点,同时可以得出增益带宽积(对于有主极点的系统,也就是其辐值穿越频率)

  5. 次极点与相位裕度:由于镜像结点 Y 处电阻太小,所以输出结点 OUT 贡献出次极点,这里当频率接近次极点时 相当大,将 M6 近似连接为 MOS 二极管,从 两端看进去的电阻几乎就为 ,所以可以得到次极点与相位裕度为

  6. 转换速率:由于是 直接与差分放大器的输出相连,所以当阶跃输入过大时,所有 充电,转换速率为

这种 OTA 差分对是单端输出的,它的好处在于只要参数合适,一旦上电就能正常工作。因为 M3 的接法是二极管式的,而且是低阻的,故而一旦给定 就可以直接得出其输出端的共模电压,因而不需要共模反馈(CMFB);而采用 PMOS 电流源做负载的双端输出差分对则不同,由于电流源是高阻的,就算 之间有小的失调,也可能导致大的电压浮动,从而使得共模静态工作点难以确定,就需要共模反馈来改善

但是这种 OTA 差分对接法的坏处更为突出,主要是共模与差模没有明确的界限,即使差分对两侧晶体管参数完全匹配,仍然会产生共模到差模的增益,特别在高频情况下更为明显